服务热线:0532-88919318

唐凯: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4月24日-25日,亚洲园林大会暨第六届园冶高峰论坛在南京林业大学隆重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唐凯先生应邀出席开幕式并在大师主旨报告上发表题为《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的精彩演讲。

唐凯: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以下为演讲的主要内容: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筑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结合以上内容,我想融入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现在国内的一些做法来说一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及提高城市宜居性的问题。

一、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说“东方文化的基本思想方式是综合,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天人合一”。东方文化主张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能讲“征服”。生命要延续就要遵守自然规律,人类要处理好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乃至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

  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城乡建设的重要途径,据统计我国正式以生态城、智慧城名义在建的城市或区有200多个,已设定一些目标并取得初步成果。

唐凯: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在关于城市一定要划定刚性的生态控制线,城市用地不能过线等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具体的实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阿特金斯设计公司出台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法》。

唐凯: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曹妃甸唐山湾生态城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就是利用生态的理念来规划新区,重点内容涉及能源系统规划、资源再利用、绿色建筑与建筑业等。除此之外,绿色交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2009年开始,珠江三角洲把9个城市的绿道全部连接起来,形成全长约2200公里的绿色长廊。“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中,划定了严格的生态控制线,明确建设与保护空间,形成统一管控边界;划定了主体功能区;建立基于主体功能的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

唐凯: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广州荔湾涌、深圳坪山河流域生态廊道规划、福州市小流域治理规划等,这些都是在城市环境和生态治理过程中关于水、地表水治理的优秀案例。

  我们在建设中还要特别注重城市的尺度,例如北川新县城的改造。按照城市肌理形态,结合用地情况、自然环境、城市效率与微观气候等多要素的统筹考虑,风貌规划设计力求塑造适度紧凑、边界自由、肌理规整、疏密有致的组团式整体格局

二、集约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过去浪费用地,城市内部乱,外部空旷,城市建设“遍地开花”,形成了扩张、破败、再扩张、再破败的恶性循环。从国家来说并没有很多的资源能够让我们浪费下去。十八大之后各地都在强调如何集约用地,这也是中央一再强调的内容。

  上海借局部改造的契机开展城市更新工作,提出应重视五个方面。一是要重视地区发展、文化保护、环境改善等公共利益;二是要重视分类施策,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支持;三是要重视差异化的改造方式;四是要调动各方主体的参与;五是要重视用法规支撑。在改造过程中也运用了几个方法,一是规划用地的有条件转型,在符合整体规划导向的前提下,发挥市场作用,允许用地性质兼容和转换,鼓励公共设施合理混合设置;二是建筑高度的有限度增加。在整体空间对建筑高度不敏感的地区,在处理好相邻利益前提下,允许高度适度提高,紧凑建设,以高度换空间;三是建筑容积率的调整引导。以适当的建筑面积奖励,推动公共要素的增加,强化地区品质和服务水平;四是历史文化风貌的大力度保护。保留具有价值的历史建筑,部分历史建筑的建筑面积不计入规定总量;五是促进生态环保水平提升。鼓励在城市更新中采用绿色、低碳、生态新技术,实现节能环保高标准,加快低碳智慧城市建设。

  北京借轨道建设契机开展城市修补工作。例如北新桥站,原方案新设车站与城市空间关系不佳,城市公共空间被大量占用;工程方案本身不甚合理,站内空间局促、换乘距离过长。经过梳理地上和地下空间,解决了空间局促问题,将大部分设备用房调整到北侧,保留了绿地的完整性。

  此外,在旧城改造和历史地段的保护方面,也有许多优秀的案例,例如深圳市旧厂房改造、成都市锦江区崇德里民房改造、佛山城市转型、厦门鼓浪屿保护等。

唐凯: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三、发挥文化力量,使城市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由来已久,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要下决心进行治理。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化创新理念,完善决策和评估机制,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运用文化的力量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优美的传统建筑形式、城市风貌是精神文明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的结晶。结合实际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渐形成的是文化瑰宝,也是构成“乡愁”的要素,同时更是人类发展进步、人居环境建设的实体记载。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存要采取综合的方法,除了古建筑本体外,还有环境、历史区域肌理、古树古井、非建筑类的人造物体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应保护。

  对历史遗存的态度。现在很多地方在做文化的时候很重视历史,比方说要展示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等,这些要素使场所具有特殊性,形成特殊的场所精神,给人带来特殊的场所感。

  运用文化的力量,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新技术和外来文化。文化的特点在于某种文化一旦产生就会立刻传播出去产生影响,因此古今中外城市物化形态从来都不可能守在某一种形式上一成不变。对待外来文化持开放的态度体现自信,鼓励东西方文化交流,对别人好的东西采取拿来主义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当代天安门广场旁建的人民大会堂属西方古典风格,天安门城楼是中国古代风格,如此空间环境能被广大群众接受了并引为自豪,表明“乡愁”不代表保守和封闭。

  建设美丽中国,在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坚守与变化的关系。中国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若想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发挥大作用,寻找历史根基、挖掘民族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保护优秀遗产是必经之路。同时促进文化交流、汲取外来营养、鼓励知识更新、满足当代需求也是必须的。除此之外,保护真实遗存,尤其是较破败的民间建筑也非常重要。北京的南锣鼓巷、上海的田子坊、厦门的曾厝垵、沙坡尾等,都在保护与变化的关系处理上有良好心得。

唐凯: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四、以人为本,让居民成为社区的主人

  截至2013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约2.39亿人,其中跨省流动的人口接近1亿人。能不能成为真正安定下来,这有很多的讨论。吴良镛先生创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就是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在细分为五大原则、五大系统、五大层次等等。人居环境科学为学科发展开辟了新领域,为城乡规划建设的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厦门在这一方面的实践比较见效。把社区作为基本单元,建设完整社区。把各方面的服务和管理都集中进去,使它真正成为一个基本的治理单元。通过完整社区的建设从微观层面入手,进行社会的重组,通过对人的基本关怀,重塑社会精神,共建和谐社会,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中,在厦门沙坡尾传统社区更新改造中,提出的新模式即“从蓝图设计走向制度设计,从政府主导走向共同缔造,从大规模重建走向小尺度更新,从快速式突变走向渐进式营造”。

唐凯: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唐凯: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唐凯: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唐凯先生以大量的事例提出了生态建设要综合化,城市建设尺度要人性化,土地利用要集约化,尤其强调了文化的力量,突出了坚守与变化的关系,和共同缔造美好环境的一些做法。

Copyright @2011-2012 版权所有 青岛零零一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号:鲁ICP备120013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