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2-88919318

2016年10月22日,未来城市论坛(Future of Cities Forum)在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博览会期间召开。

本次论坛以“创新海绵城市,绿色循环发展”为主题,组织国际经验交流会和高级别圆桌会议,探讨海绵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享国际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探讨如何加强政策支持、投融资激励、技术创新和标准规则的完善。

本届论坛由世界未来委员会、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共同组织,来自美国、德国、荷兰、瑞典、韩国、印度及国内多个试点城市的百余名政府代表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世界未来委员会荣誉委员、英国皇家建筑学院荣誉委员、联合国环境奖获得者赫伯特·吉拉德特指出,中国提出的海绵城市与传统“以排为主”的雨水管理方式不同,强调以建筑、道路、绿地等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既涵养了地下水,净化了水质,又可以改善微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可谓一举多得,实际上是促进城市与其所依赖的生态系统之间形成一种循环共生的关系。

荷兰代尔夫特市副市长斯蒂芬·布兰德莱特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代尔夫特市在雨洪管控方面的国际经验。该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在三个方面成绩显著:首先做到了疏堵结合,蓄水排水有条不紊;其次建立了预测机制,能够帮助市政预测风险,更好地制定决策;第三是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提升居民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浙江海绵城市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杨言生在论坛上发言,他表示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存在学科间隔阂以及科学研究与规划设计隔阂等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互联网带来的扁平化沟通方式将有机会构筑新的行业生态,改善海绵城市建设中的诸多困境。浙江海绵城市生态科技公司正致力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广海绵城市先进技术理念与技术,成为行业内有影响力的综合咨询服务商

公司旗下海绵城市网(www.calid.cn)已成为行业内领先的专业垂直门户网站。网站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学术自然联系,请他们开专栏介绍国内外一线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与管理政策,这些文章对国内建设海绵城市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网站在国内开展了形式更为活泼的活动,发动广大群众参与、评选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监督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海绵城市网还发挥线下影响力,举行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会议活动,如联合新华网举办“海绵城市中国行”活动、承办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分论坛海绵城市论坛、并组织小型专家讨论会等。

杨言生指出当前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各类主体面临不同困境:各地政府缺乏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方法;建设单位缺乏行业标准库和案例库;中小企业缺乏进入海绵城市行业渠道。他指出在海绵城市建设繁荣景象背后,同时应该关注那些非试点城市对建设指导的需求、关注中小企业对行业的期望与投入。基于这个理念,海绵科技公司将以“互联网+海绵城市”为特色,打造三大平台提供海绵城市建设先进理念与技术的咨询服务


第一个平台是海绵城市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的强大学术平台,中心专注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引入、评测和推介;同时研究中心正在研发海绵城市智慧解决方案,依靠云计算带来的低成本布设优势,积极为各地海绵办提供在线智慧海绵咨询服务,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效果在线评估等;

第二个平台是海绵城市网继续发挥媒体平台优势,打造海绵城市行业理论高地与产业前线,持续发布最新海绵城市行业信息,数据、产业研究;

第三个平台海绵城市商务网聚焦企业与产品的发布推介,成为工程对接为一体的商务服务平台,希望未来能汇接更多的优秀技术与产品。

湖南省常德市市政公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李远国表示,我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有效管控雨水径流、切实减免内涝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表示,本次论坛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的成果。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工程问题,更多是经济社会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调节城市层面各利益相关方中间的关系。

世界未来委员会中国项目总监陈波平女士表示:海绵城市是中国特有的理念,它超越了国际上的低影响开发,内容更广。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国外城市解决水资源问题、气候变化适应性时的综合性、系统性手段值得借鉴。

世界未来委员会从2011年开始每年举办未来城市论坛,曾在德国、印度等地举办,这是论坛第二次在中国举办。

 

注:文章转自海绵城市公众号,不作商业用途,感谢原作者的编辑。

Copyright @2011-2012 版权所有 青岛零零一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号:鲁ICP备120013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