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2-88919318

 编者按: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将2016年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对建筑业而言,2016年无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在国家一系列组合政策持续作用下,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成效不断显现,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新动能加快成长,国民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质的发展态势;这一年,建筑业立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困境中求变革、在变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全力打造行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在此,中国建设报·建筑半月谈隆重推出"2016年建筑业十大关键词",在回顾过去一年建筑业改革足迹的同时,对行业未来转型作一次全景式展望。 

    生存发展 建筑业上演"冰与火"之歌 分化进一步加剧   

    背景:2016年,建筑业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一方面,行业改革举措密集落地,必将影响行业"十三五"甚至更长一段时期,不少业内领先企业乘势而上,在"政策红利"影响下硕果累累;另一方面,2016年也被称为"严冬",行业发展整体低迷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使不少企业挣扎在死亡边缘。 

    分析:2016年是中国建筑业"大变革"的一年。这一年,全行业已充分认识到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渐式微,未来转型的路径已经明晰,但多数企业的改革决心依然不坚定,向前迈进的步伐大小不一,行业开始出现明显分化。而在另一方面,行业发展环境逐步向好,未来"市场化、规范化、法治化"发展的方向已经确立。  

    一是行业在困境中蕴育着新的机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房屋新开工面积15.45亿平方米,较2014年降14.0%;2016年1~11月,房屋新开工面积151303万平方米,较2015年增长7.6%,房建施工市场竞争激烈,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同时,2016年,PPP项目落地出现"井喷",基础设施市场将成为行业新的"战场"。  

    二是关乎行业"顶层设计"的相关改革举措陆续出台,未来将走向持续深化阶段。2016年,资质、劳务用工制度、行业监管等具体改革措施落地,行业精细化、工业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基本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将在未来持续引领行业变革。  

    三是行业转型环境逐步向好,未来将进入能力竞争时代。自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行业全面深化改革步伐不断加大,主管部门下大力气整饬行业发展秩序,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环境逐步形成。"十三五"期间,随着改革措施的进一步落地,建筑业转型将进入"快车道","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将在企业竞争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建筑业企业面对的是同一个市场,但面对这个市场时,心态的不同、能力的差异、应对措施的好坏,导致了企业生存状态的不同。在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建筑业整体快速发展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市场永远没有"冰与火"的悲情。  

    资质改革 "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改革启动   

    背景:2016年10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于201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知》核心内容是"除各类别最低等级资质外,取消关于注册建造师、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指标考核"和"对申请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未进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的企业业绩,不作为有效业绩认定"。  

    分析:资质是衡量建筑企业施工能力、以往业绩、企业信誉、人员状况、管理水平和财务能力等因素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市场上,企业拥有资质类别的多寡、等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在竞争中是否占有优势。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资质往往与建筑业企业的生死存亡直接划上了等号。因此,此次资质改革给行业带来的震动便可想而知了。  

    联系近年来行业改革的总体方向可以看出,《通知》体现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和"轻审批重监管"的行业管理理念。可以说,《通知》完全是对2016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征求调整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意见的函》的进一步贯彻落实。这一方面说明国家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全面推动行业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未来"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或将进一步深化,企业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劳务用工制度改革 市场化用工 规范化发展   

    背景:2016年4月1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批准浙江、安徽、陕西3省开展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函》发布,试点取消劳务资质,意在"加强建筑劳务用工管理;落实建筑施工企业在队伍培育、权益保护、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责任;保障劳务人员合法权益;构建起有利于形成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长效机制"。  

    分析:自1994年原建设部印发《全面深化建筑市场体制改革的意见》、推行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以来,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的"两层分离"模式在行业快速发展。由于建筑业实行公司、工程处、施工队三级管理,在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过程中,形式上层层抓管理,事实上责任模糊、管理分散、无人负责。在建筑业快速扩张之时,这种用工制度的问题被掩盖,而随着新常态的到来和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三省市出台的试点方案,主要是围绕建筑劳务资质、企业转型升级、制度建立和"三方"用工关系等作了详细规定。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此次改革是为了配合建筑业向工业化方向转型的大趋势,为行业转型建立起配套的用工制度,助推建筑业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使劳务工人的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促进劳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建立起建筑业产业工人队伍。对企业而言,未来一段时间,建立"以自有工人为骨干、专业承包和专业作业企业自有工人为主体、劳务派遣为补充"的多元化用工制度是改革的重点。  

    "营改增" 建筑业企业的"命门"在管理  

    背景:自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在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全面推行。在试点推行之前,"营改增"被视为"洪水猛兽",试点半年多以来,总体表现平稳。  

     分析:增值税的征收原理与营业税完全不同,由于建筑业户数众多、业务形态丰富、利益调整复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企业要实现"营改增"的平稳过渡、规避涉税风险,需要付出大量努力,而这也是国家将建筑业作为最后一批行业进行试点的原因之一。  

    对建筑业而言,"营改增"涉及建筑企业经营模式、组织架构、合同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从目前来看,在李克强总理确保"营改增"税负"只减不增"的有力保证下,国家和行业将建筑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从税收角度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使建筑业走上更为健康的发展道路。  

    而事实证明,能将建筑企业置于死地的因素绝不会来自外部,一定是来自企业自身。  

    基础设施 PPP模式引领建筑业快速发展浪潮  

    背景:"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要求"加强市政管网等地下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支持海绵城市发展",这一要求也被"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  

     2016年,PPP项目迎来"落地潮"。建筑业房建施工这扇"窗户"关上后,另一扇"门"已被打开。 

    分析:近年来,基础设施市场被认为是建筑业发展的新领域,而且随着2016年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不少建筑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入库项目已达10685个,总投资额为12.73万亿元;2017年,PPP项目将迎来落地高峰期,预计落地规模或达3.8万亿元。因此,2017年,基础设施项目仍将是建筑业的"主战场"。  

    要承建PPP项目,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必须具备对项目的分析、策划能力,必须有精通法务、懂财务、懂投资分析的人才,更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精细化管理能力。因此,以是否有能力承接PPP项目为标志,行业企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目前,有国家背书的央企、国企显然更具有优势。 

    装配式建筑 建筑业向工业化方向转型迈出实质步伐   

    背景: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装配式建筑开始受到民众普遍关注。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及八项任务,使装配式建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1月19日,全国装配式建筑现场会在上海召开,会上,陈政高部长再一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并明确了发展装配式建筑必须抓好的七项工作,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  

    分析:在2016年12月26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陈政高部长将装配式建筑列为了2017年九大任务之一,要求"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推进装配式建筑向前发展"。可以肯定的是,2017年,装配式建筑推进的力度仍将进一步加大。  

    建筑业企业必须明白的是,目前,摆脱粗放式发展模式,向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工业化、精细化方向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新形势下,企业一定要深刻领会这一"历史性的变革"的含义和主管部门推进装配式建筑"向前发展"的决心,充分利用扶持政策,把握转型的先发优势。  

    "四库一平台" 建筑业监管步入信息时代  

    背景:2016年11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将"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即"四库一平台)"进行升级,更名为"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并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俗称"四库一平台",涵盖"建设工程企业、从业人员、建设项目和诚信记录"4类重要信息。平台的启用,将对资质申报、人员挂证、项目建设过程监管等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从目前的反应来看,多数企业仍纠结于平台的技术性操作问题之上,没有意识到平台的存在将对行业企业产生重要影响。  

    颠覆行业监管方式。平台改变了以往建筑业多头管理、无序管理的现状,通过将行业关键要素与资质、业绩等挂钩,形成有效抓手,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效率产生质的飞跃,之前有制度而无法落地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为行业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以"大数据"为依托、以工程项目为主线、以"四库"建设为基础、以依法行政为准则、以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为目标,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将为行业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跨越提供坚实的支撑。  

    建立更有效的诚信评价、应用体系。2015年以来,特别是进入2016年以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通报越来越多、对行业的整顿力度越来越大,平台逐渐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目前,福建、安徽等多个省市已通过平台的数据采集、整理,将企业诚信、个人诚信行为量化,并应用在招投标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行业健康发展的新生态正在慢慢形成。  

    保证金 建筑业规范化发展远景可期   

    背景:在李克强总理"建筑市场当然首先要确保安全,但不能打着保证安全的幌子,乱收一些不相干的费用"的呼吁下,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要求除保留依法依规设立的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和农民工工资4项保证金外,其余全部取消。2016年6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做好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全面清理各类保证金、转变保证金缴纳方式、按时返还保证金和严格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等七项措施,初步估算可盘活建筑业企业近万亿元资金。  

    分析:清理规范保证金被业内人士称为2016年继"营改增"之后,国家送给建筑业企业的又一个"大礼包"。这项完全向建筑企业倾斜的利好政策,的确为当前时期建筑业打好转型"攻坚战"释放了新动力。  

     同时,业内人士也应当看到,一方面,此次清理规范保证金,从措施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检查反馈均由主管部门主导,确保政策落地,这给建筑业的信号是:今后,建筑业相关政策的落实不能再打任何"折扣";另一方面,从此次行动来看,国家通过清理规范保证金,促进建筑业市场化、规范化、法治化发展的意图明显,这给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建筑业企业树立了更强的发展信心。  

    信息化 助力建筑业向工业4.0目标迈进   

    背景:2016年8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勘察设计类、施工类、工程总承包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作了具体部署,积极探索"互联网+",推进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  

    分析: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思想,这一点,其他行业已经在积极践行,将建筑业纳入其中正是题中之义。业内人士认为,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的发布时间与《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几乎同步,正是国家推动建筑业向工业4.0目标迈进的重要举措。  

    当前,建筑业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做到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导。信息化的本质不只是技术应用,更重要的是体现企业对整体经营思路、管理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信息化要与经营、管理相衔接,坚持"顶层设计、分步实施;立足应用、逐步深入"的原则,以业务流程的优化为重点。  

    工匠精神 建筑业走向质量 效益型发展道路   

    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加强文化建设和弘扬"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也为各行各业加强文化建设找到了灵魂、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对建筑业来说,尤为重要。  

    分析:促进"工匠精神"回归是近年来建筑行业共同的呼声。自2014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全面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严厉打击建筑施工转包违法分包行为、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机制、大力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和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力图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存在的质量隐患,促进建筑业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使"质量第一"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常态"。当前,"以质量求生存"已被全行业奉为圭臬。  

    2016年12月14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发扬"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振兴实体经济"的内涵。作为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业,"十三五"期间,围绕质量、品牌建设,建筑业的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或成主流。

(转自中国建设报)

Copyright @2011-2012 版权所有 青岛零零一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号:鲁ICP备120013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