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32-88919318

马云经常说:企业家要多花点时间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一两点。对于前半句我保留意见,但是对于后半句,我表示赞同。

正所谓“曾经不同的疯狂,而今都一样的下场”,其他领域如此,基建领域也是如此,反观那些“消失的建企”,基本上逃不出我们下面所列的这几条!

 

1、缺乏核心竞争力

我们都知道建筑企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同行业竞争的时候,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面对市场这块蛋糕的时候就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家素质不高,目光短浅,不能随着市场变化而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导致市场急剧萎缩、人才流失殆尽,最后渐渐消亡。

 

2、盲目扩张

很多企业往往都是盲目扩张、拼命铺摊子、过度融资、滥用杠杆,而一旦摊子铺得太大,资金就容易跟不上,此时如果银行抽贷断贷或者是突发其他一些意外,则后果难以想象。其实企业无论是走扩张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横向经营之路,还是涉足相关行业产业链进行纵向经营之路,正确处理扩张与防范风险的矛盾始终是企业家需要面对一个硬币的正反面。

 

前车之鉴:

2015年12月,作为昔日资产逾百亿,产业横跨建筑、房地产和海外工程三个板块的宁波民企大佬——华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丰建设”),在资金链断裂及遭遇银行抽贷断贷之后,近日终以申请破产给企业“画上了句号”。华丰建设表示,该企业的破产是由于过度扩张、房地产宏观调控等原因所导致的企业正常经营无法开展,一直以来流动极度匮乏,资金链最终断裂。

 

3、多元化管理失控 

很多企业盲目进入与主业不相关的陌生产业领域,实施多元化战略。由于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往往导致这些企业很快就会陷入转型发展的困境。因此建筑企业切忌背离其专业优势特点搞非相关多元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企业经营应该与企业的能力相匹配,才能走得好、走得远。 

 

4、企业互保、联保

企业之间的担保、互保、联保是企业经发展中的灵活创新之举,可以为企业的贷款带来一定的便利性。在2008年之后的宽松货币政策中,企业担保、互保、联保成为了银行审批贷款中最常见的增信方式,贷款门槛的大大降低和对资金的渴求使得许多企业迅速涌向这一捷径,导致企业之间互相担保、企业资产多重担保的情况普遍,也为企业多米诺骨牌式的危机埋下伏笔。

 

前车之鉴:

2015年中城建设破产时,为其他企业担保3亿多元,其他企业为其担保8亿多元,而第一次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则是由于信泰集团资金链断裂,中城建设作为其担保公司之一背上了代偿5000万元的负担,这5000万元的代偿成为中城破产的导火索。

 

5、民间融资、饮鸩止渴

很多企业掌舵者都有强大的野心,希望自己的企业变成巨人。因此有些建企即便手上有些富余资金,也会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来换取企业更大的发展。但近两年,由于政策的转变,企业向银行贷款越来越难,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融资相对还容易些,二级以下的企业根本融不到资,于是很多企业将目标转向民间借贷,而最后这些民间庞大的债务和利息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前车之鉴:

2014年5月,中国百强房产企业光耀地产在惠州的多个楼盘项目因资金链问题而逾期无法交房,部分房产已经暗中抵押给工程建筑商和材料供应商,有些物业则被法院查封。据报道光耀地产的民间借贷总额高达约20亿元,3年内该公司仅利息便还款20亿元,但仍有超过20亿元本金加利息未偿还。

 

6、低价中标+垫资

垫资是建筑行业内公开的潜规则,甲方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建企垫资,没钱的开发商更要找一家有钱的建筑商来垫资。尽管建筑商对垫资满腹怨言,却只能硬着头皮接受,因为市场行情如此,加上僧多粥少,你不干还会有别人去干。
因此很多地方所谓的低价中标,让建筑企业根本没有利润,一旦回笼资金不顺利、付款不及时,就会产生一连串债务反应,陷入资金困境。如果说垫资是建筑企业倒闭的前奏,那么“低价中标+垫资”则加速了建筑企业的倒闭。

 

7、挂靠末路

营改增后,原有挂靠经营模式将受到致命的冲击。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因为增值税率是进项和销项环环相扣,所交税额为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后的值,企业要对项目部的资金、票据等实现全面管理,才可能对进项税票全面管控,以避免因项目部虚开增值税,而导致企业法人和高级管理人员承担刑事法律风险的情况出现。

 

8、“四库一平台”大杀器的出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打造的“四库一平台”,实现从个人执业注册——企业资质申请——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程项目投标——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管理,从而避免个人资质和企业资质挂靠的乱象,让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承担工程项目建设的任务,为工程质量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库一平台通过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和信用库全国联网,全面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这导致:注册人员挂证将消失、企业资质申请难度加大、企业资质维护成本将大增、工程项目投标难于弄虚作假、挂靠经营被查处的概率和风险加大。

 

9、漠视安全

施工企业最怕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砸牌子”、“丢面子”、“甩票子”,干部“摘帽子”、“戴铐子”、“蹲局子”,轻则被停止投标,重则被逐出市场,企业毁于一旦。因此对于很多建企来说,哪怕没有眼前的利益,也要保住长远的“安全”。

 

前车之鉴:

2016年11月24日7时40分许,江西省宜春市丰城电厂三期在建项目冷却塔施工平台坍塌,造成74人遇难、2人受伤。这是今年死亡人数最多的事故,也是近十几年来电力行业伤亡最为严重的事故,影响恶劣,教训惨痛。通报称事故发生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压缩工期、突击生产、施工组织不到位、管理混乱等因素有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

 

10、无法适应营改增

营改增以后,据建企测算后反应:按照11%的增值税税率,相当于把原有的3%营业税增加到5.8%,企业要缴的税将增加近一倍,建筑业利润本来就不高,“营改增”后不少小企业将面临倒闭的危险。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2年,甚至5年,是建筑企业从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变最艰难的几年,转不过去的企业将面临着破产倒闭。

 

11、PPP盲目跟风

在国家对PPP支持和鼓励的政策下,PPP的狂热让建企几乎散失了理智,很多建企积极投身于PPP业务的发展,甚至将核心竞争力定位于PPP业务。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地方财政好的地方政府,并不是那么热衷于PPP模式,反倒是一些地方财政状况差的地方政府,推出了大量的PPP项目,此处点到为止,至于这里面的玄机就要企业家自己去琢磨了。

对建企而言,尤其是民营企业,在PPP模式上一定要量力而行、静观其变、谨慎对待,擦亮眼睛、选好项目,争取早一点退出;PPP的狂热和盲目跟风,会使一批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施工企业误入歧途,甚至走向失败。

12、盲目国际化

近几年,建筑企业国际化、走出去、一带一路风头正劲,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型建筑企业,如果不对国际市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梳理、总结、深化海外经验,盲目的国际化只会让企业迅速步入死亡的深渊。
中小型建企的例子咱们就不举了,来看下众所周知的例子:

 

前车之鉴:

2009年9月,波兰A2高速公路开始招标,中国海外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中海外),与国内四家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以4.4亿美元的价格中标A、C两个标段(约49公里),几乎比其它公司的报价低一半,连波兰政府预算的28亿兹罗提(约合10亿美元)的一半都不到。中海外在没有事先仔细勘探地形及研究当地法律、经济、政治环境的情况下,就与波兰公路管理局签下总价锁死的合约,以致成本上升、工程变更及工期延误都无法从业主方获得补偿,加之管理失控、沟通不畅及联合体内部矛盾重重,最终不得不落荒而逃。

所以海外的风景虽美,但仍需自己掂量。像中海外这样资深央企在海外都吃不了兜着走,何况一些中小型的建企呢!

成功的企业各有不同,失败的企业大致相似,你觉得上面哪几点才是建企死亡的致命点呢?

Copyright @2011-2012 版权所有 青岛零零一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号:鲁ICP备12001317号-1